参考文献:《日本遭两枚原子弹就委屈若按当时苏联计划结果更惨》
在西方科学界,关于二战曾有这样一种说法:雷达赢得了战争,而原子弹结束了战争。
对此,绝大多数人似乎深信不疑,因为大家都深知原子弹的霸道之处,基本都认可了原子弹迫使日本无条件投降。
然而,时过境迁,随着诸多历史文献的揭秘,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对这一说法产生质疑。例如,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学者哥顿和加州大学圣芭芭拉分校的美籍日裔学者长谷川毅就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他们都认为:并不是美国的原子弹迫使日本投降,尤其是长谷川毅,他更是认为迫使日本投降的其实另有真相,那就是苏联出兵。那么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要搞清楚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分析。
第一,美国自身对原子弹的态度。
按常理分析,如果真是美国原子弹迫使日本投降,那么美国自身对原子弹的效果应该很自信。可在档案资料记载中,美军自身对原子弹并不太信任。
根据哥顿的研究,从1945年美国成功引爆钚弹以来,其专家对原子弹的认知一直都局限于它的即时破坏性,对核爆后的放射性破坏却严重估计不足。
因此,在决定对日本投放原子弹的那段时间里,美国军方一直都认为原子弹与常规炸弹相比,其效用有限。
虽然后来广岛原子弹造成了7万人的瞬时死亡,长崎原子弹也造成3万到8万人的死亡,可与同时期美军对东京发动的地毯式轰炸造成8万到9万人死亡和100多万人流离失所相比,原子弹的杀伤力似乎并没有想象中突出,只能被认为是东京大轰炸式常规袭击的一种延续。
在核弹被引爆后,美国政府和军方依旧预料美日对抗至少还会延续数月之久,美军有必要尽快造出第3颗甚至更多的原子弹对日本进一步核打击。
以至于在日本无条件投降时,美国政府和军方对此都感到猝不及防和出乎意料。
第二,日方对原子弹的态度。
除了美国人对原子弹不自信外,日本人其实对原子弹早期也并不恐惧。所谓的不恐惧并不是指日本人不怕死,而是指日本人已经习以为常。
正如前面所分析,当时美国人把原子弹当做是东京大轰炸的延续,那么日本人自然也是如此认为。
要知道,当时的东京大轰炸是人类历史上造成伤亡最多的单次非核军事行动,日本有100多万人平民流离失所,可日本人非但不投降,反而激起全民玉碎的抗美决心。
既然东京大轰炸都没能炸服他们,那么原子弹所产生的效果恐怕也是微乎其微。更何况,在原子弹爆炸后,日本政府还尝试掩盖真相。
例如广岛爆炸后,官方居然称,广岛遭到少量敌机袭击,损失只有轻微。
在这种错误宣传下,日本民众对原子弹的认知严重不足,甚至有的人认为这是美国人的阴谋诡计,其斗争的决心可能还更坚定了。
虽然随着真相的公布,越来越多的日本平民开始厌战,但可以肯定的是,日本军方的气焰并未因原子弹而被彻底打压。既然日本投降不是原子弹所导致,那么它投降的真相到底为何呢?
第三,苏联的致命打击。
根据长谷川毅的研究:苏联的参战致使日本走投无路,最终做出了投降的决定。
时间回到1945年初,虽然当时日本战败已经没有了悬念,但苏联和日本签署的苏日中立条约一直在生效。
因此在垂危之际,日本虽然继续抵抗美国,但一直都期盼苏联能够从中调停,实现以有利于己的条件来结束战争。
说起来也是挺巧,因为种种原因考虑,斯大林并未打破日本对自己的幻想,使得包括外务大臣东乡茂德和内大臣木户幸一甚至昭和天皇在内的日本高层都认为,日本先不理会波茨坦公告,等进一步与苏联接触后再做决定。
总之,苏联成为日本保有体面下场的最后希望,只要这个希望没破灭,那么不管美国对日本造成多大的打击,他们依旧还有反抗的动力。
然而,这种幻想最终还是被打破,后来东京的帝国大本营接到日本关东军的报告,苏联已全面开始进攻在东北地区的日军,日本体面下场的机会没了。
在得知这个消息的第一时间,日本外务省立刻得出结论:日本除了接受波茨坦公告以外已没有别的选择。
在随后的8月9日夜晚至8月10日凌晨,经过几个小时的预前会议讨论,昭和天皇决定接受波茨坦公告向盟国投降。
当然,对此有人会提出不同看法,虽然苏联是压倒日本的最后一根稻草,可在杀伤力方面终究比不过原子弹,苏联有取巧的嫌疑。
对此我们并不否认,但是在苏联解体后公布了一批解密的文件,该文件内容揭露苏联的一个惊天计划,而该计划再次证明苏联的含金量。
据报道,当时苏联也担忧直接对日作战会造成很大损失,为减少损失,苏联在考虑日本国情后决定,通过重型轰炸机投掷大威力炸弹轰炸日本的富士山山口,准备通过引发火山喷发和一系列的灾难来逼迫日本投降。
为执行该计划,当时苏联进行了多次投掷训练,甚至还加紧了核武器研究,打算日后用核武器来完成该计划。
对此,许多学者认为:若该计划成功,到时日本不仅将付出难以估量的伤亡,甚至就连日本整个岛都有可能沉没。
综上所述,虽然美国的原子弹改变了人类历史,可在逼迫日本投降方面,苏联依旧还是领先了一步。虽然苏联已经解体,但我们不应该忘记它对二战作出的贡献。
#优质好文激励计划#
九八策略-10倍股票杠杆-普通人怎么才能炒股加杠杆-江西股票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